近年來,景區運營逐漸從“重資產”走向“重運營”,創新的策劃、活動逐漸成為各大景區的“制勝法寶”。在各大景區推出的玩法中,記者觀察,一種賺“銀票”的活動開始流行,游客走進景區玩能賺“錢”,賺到的“錢”還能買東西。這是怎么回事?
某景區推出的“銀票”。
越來越多景區試水“銀票經濟”
暑期,山東文旅·靈巖寺景區推出了靈巖“交子”玩法。游客通過與景區內的NPC互動等方式可以收獲這一靈巖寺“通用貨幣”,并可用“交子”兌換景區內的飲料、文創、素面等好物。
這一玩法的推出引發不少游客掀起了“賺錢熱”,許多游客爭相在靈巖小書生、煎餅猴等NPC處答題、做任務,并在自己的社交媒體秀出自己賺得的靈巖“交子”。此活動也讓景區實現了明顯的業績增長,暑期游客同比增幅超20%。
靈巖“交子”。圖源:山東文旅·濟南靈巖寺
記者觀察發現,今年的各大假期內,泰山石敢當景區、菏澤水滸好漢城、樂陵影視城等山東景區均推出了“銀票”玩法。在泰山石敢當景區,游客可參與五子棋比賽、拼圖、射箭、成語接龍等方式賺“銀票”,最終換取石敢當、九尾狐手辦等精美禮品;樂陵影視城則將“銀票”與“劇游”玩法結合,除了可兌換禮品之外,還能解鎖新的任務及玩法。
而“銀票經濟”最為繁榮之地,要數近年來爆火的萬歲山武俠城。萬歲山武俠城不僅NPC多達數百位,賺“銀票”的方式更是五花八門:如參與節目扮演一名士兵、與“呂婆婆”斗舞、參與接歌等;甚至可以接“錦衣衛”的任務,通過參與維護現場秩序賺“銀票”。有游客給出簡單粗暴的攻略:只要看見對方像NPC,只管去問“有銀票嗎”即可。目前,萬歲山武俠城的這一套“銀票”系統,已經成為景區的重要玩法之一,吸引越來越多游客前來賺“大錢”。
一張小“銀票”
將游客與景區緊密連接
在各個景區的實際運營中,記者發現,這張小小的“銀票”實際上實現了多重的功能。
首先,“銀票”可以增加游客游玩的沉浸感。“銀票”作為一種古代人使用的貨幣,為景區古色古香的場景和氛圍中再添生活氣息,令游客的體驗更為沉浸。而有的景區根據自身特點設計“銀票”,不僅讓“銀票”成為了景區IP的載體,也是不少游客喜愛的紀念品。如清明上河園的“交子”,本身就流行于北宋,和景區主題完美契合。
清明上河園內,游客從NPC處賺取“銀票”。圖源:開封清明上河園景區
此外,“銀票”是一種和游客綁定更緊密的活動參與券。有不少游客走進偌大的景區,會對“怎么玩得好”感到陌生。但有了“銀票”系統,游客一邊賺“錢”一邊玩,有效激發了自己的探索欲。通常游客在賺取“銀票”后,還可以兌換如游船等體驗活動,至少也可兌換一些精美的伴手禮,這都明顯提升了游客參與景區活動的主動性。
同時,“銀票”還能將景區各項活動串珠成線。在“微演藝”“行進式觀演”玩法流行的今天,通過“賺銀票”的設計,游客自由地在景區內探索,即可體驗到景區精心設計的散布在多個點位的玩法。
避免成為噱頭
大火之下更需用心經營
不少成功案例,讓許多景區都看到了“銀票”玩法的潛能,躍躍欲試。不過,在各大景區的實際運營中,也有不少游客指出了一些體驗上的問題。
有游客指出,有的景區賺“銀票”太難,獎勵則不及預期。有去過某知名景區的游客表示,賺“銀票”需要給NPC唱歌、做俯臥撐以及背《出師表》《蜀道難》等,感覺像是游客“賣藝”給NPC,游玩體驗適得其反。另有游客吐槽,辛辛苦苦賺的“銀票”最后就兌換了一個香片,深感不值。
還有游客表示,有的景區的“銀票”玩法流于形式,運營不上心,造成游客“空歡喜”一場。濟南的孫先生就曾參與過某景區的“銀票”活動,他告訴記者,中午抵達景區時卻發現不少NPC已經下班了,最終忙活一下午攢的“銀票”啥也沒領到,失望而歸。
因此,“銀票熱”之下,景區要避免制造噱頭,要根據景區自身的特點精心設計玩法、配套完善服務。只有用心經營,才能讓這張“銀票”不斷增值,成為景區增長的新動能。(來源:齊魯晚報)